变化世界中的决策 | 第三届决策与脑研究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决策心理学学术年会召开

时间:2016-07-22浏览:4717设置

       7月19日至7月20日,由中国心理学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心理学会应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三届决策与脑研究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决策心理学学术年会(DMBR 2016)”在我校召开。本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协“高端专题学术交流活动项目”及中国心理学会“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的支持。

  

大会开幕式现场

  

       中国心理学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纾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刘永芳教授,美国南达科他大学王晓田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刘永芳教授主持会议并介绍了大会特邀报告人。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的11所国外知名学府及科研机构及国内40余所著名学府的30位决策与脑研究领域的口头报告人和56位墙报张贴者,与来自国内各科研机构和学校的100余位师生代表,就决策研究的基本理论、决策与脑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社会应用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会议以“变化世界中的人类决策”为主题,期望通过对该主题的研讨和交流,使人类决策研究不仅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而且也能促进社会进步。会议展示了一系列代表当今决策领域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集中关注了变化世界中的人们实际上如何进行决策。

       美国判断与决策学会主席Daniel Goldstein教授、爱荷华大学Irwin Levin教授、南达科他大学王晓田教授,英国华威大学Daniel Read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John Dunn教授、新南威尔士大学Andreas Ortmann教授分别就“人们如何在概率分布中获得好答案”、“利用决策任务测量特殊群体”、“资源预测: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中血糖的信号作用机制”、 “跨期选择中的0添加和一无所有效应”、“使用状态追踪分析检验决策模型”、“如何使阿莱悖论出现、消失或反转”进行了主题报告。

  

大会主题报告

      

       其他专家学者也就该领域内容报告了自己科研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Samuel McClure 博士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发现冲动性中稳定性与情境变化性的关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栾胜华博士发现小群体比相对较大的群体所做的决策更准确。北京大学张志学教授探讨了冲突管理中的风险规避问题、朱露莎教授通过fMRI技术发现个体的执行控制在诚信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华东师范大学刘永芳教授发现中等自尊个体在经济决策中表现出更多的冒险倾向、李林副教授采用fMRI技术研究了与不公平相关的决策任务的神经机制。

  

大会部分口头报告

  

       “变化世界中的人类决策”议题的主要目标就是希望通过人类决策研究助推社会发展。在会前举办的工作坊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梁竹苑博士代表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李纾研究员阐述了“以小拨大:行为决策助推社会发展”的总体设想及《心理学报》和中国心理学会决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合作开设该专题专栏的事宜及投稿要求。围绕该主题, 浙江大学何贵兵教授、暨南大学李爱梅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栾胜华博士分别围绕该主题介绍了自己的观点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刘永芳教授最后就各位专家发言做了精彩点评。专家们强调,行为决策研究在提升人民的健康、财富、幸福等领域正逐渐显露出“以小拨大”的本领——提供“小”技法、发挥“大作用”。巨大的社会变革往往来自某次小小的助推,“助推”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工作坊报告

  

       本次会议为决策与脑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国际性的交流平台,让中国的决策研究发展与世界接轨,也为今后将决策与脑科学相关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管理、金融、生物、医学等其他领域打下了基础,促进了跨学科的综合发展,必将推动中国决策与脑研究的发展,进而助推社会发展。

返回原图
/